Android與iPhone界面布局對比
2011-08-26 文章來源: 深達設計
Tags:
Android,iPhone,界面,布局,對比
想起09年7月末那場日全食,廣東沒有明顯的感覺。我說,從未想過白天竟然能懂得夜的黑。寧說在杭州一棟大廈看著天慢慢暗下來和人們因為雀躍而綻放的煙花,除了家里分開的兩位大人,心里滿滿都是他。5百年,我們要輪回多少次,相遇多少次。而每一次是否都會在風起云涌時毅然牽起彼此的手。死亡。寒冷的死亡不僅僅只是帶走這個人,而是連同他的所有都消散了。
上圖是我根據Android和iPhone這兩個平臺的“生產內容型的應用程序”整理出來的界面布局示例。所對比的4個點,均是兩大平臺的應用程序常規界面元素。
狀態欄:
Android和iPhone的狀態欄均在屏幕頂端的位置,原因無外乎是人的視覺流程是從上到下的。
Android的狀態欄,具有notification的功用,當應用程序有新的通知,在狀態欄左側顯示通知圖標,向下滑動即可打開查看通知詳情。
Android和iPhone的狀態欄均在屏幕頂端的位置,原因無外乎是人的視覺流程是從上到下的。
Android的狀態欄,具有notification的功用,當應用程序有新的通知,在狀態欄左側顯示通知圖標,向下滑動即可打開查看通知詳情。
iPhone的狀態欄,很純粹,就是狀態而已。包含了活動狀態的顯示,比如某進程正在運行,將有個轉動的動畫在這里。但是你不能對狀態欄有任何操作。
個人認為,Android通知系統做得很不錯,貌似后來的Windows Phone7也效仿了此設計。
個人認為,Android通知系統做得很不錯,貌似后來的Windows Phone7也效仿了此設計。
標題欄:
Android是純粹的界面標題欄,這里一般無操作響應。
而iPhone的標題欄,承擔更多的作用是導航,你能在這里快速后退(Android使用實體按鍵來后退),或是針對此界面進行一些操作。另外,當你使用iPhone向下瀏覽界面內容時,雙擊標題,還起到快速至頂的作用。
標簽欄:
Android的標簽欄位于界面標題之下,一般最多5項,在原生的平臺界面,視覺效果也較丑。
而iPhone的標簽欄是明確在屏幕下方的,也是最多5頂。相比于Android,iPhone對狀態欄的處理顯得很智能。所有顯示圖標和文字的標簽都是相同的寬度并且顯示黑色背景。當標簽被選中后,它的背景淡化并且標簽中的圖片變亮。
如果應用程序的標簽欄包含5個以上的標簽,iPhone OS會顯示其中的4個并在第5個自動顯示為“更多標簽”。
Android是純粹的界面標題欄,這里一般無操作響應。
而iPhone的標題欄,承擔更多的作用是導航,你能在這里快速后退(Android使用實體按鍵來后退),或是針對此界面進行一些操作。另外,當你使用iPhone向下瀏覽界面內容時,雙擊標題,還起到快速至頂的作用。
標簽欄:
Android的標簽欄位于界面標題之下,一般最多5項,在原生的平臺界面,視覺效果也較丑。
而iPhone的標簽欄是明確在屏幕下方的,也是最多5頂。相比于Android,iPhone對狀態欄的處理顯得很智能。所有顯示圖標和文字的標簽都是相同的寬度并且顯示黑色背景。當標簽被選中后,它的背景淡化并且標簽中的圖片變亮。
如果應用程序的標簽欄包含5個以上的標簽,iPhone OS會顯示其中的4個并在第5個自動顯示為“更多標簽”。
我曾經思考過,為什么同是標簽,Android在上,iPhone在下的問題。
到目前,我也只能猜測:
Android的設計師認為,標簽應該先被看到,并且不能讓menu鍵的菜單項擋到。
iPhone的設計師認為,標簽是用于切換當前應用程序不同視圖的,應該更容易被按到,所以選擇在屏幕下方。
也因此,我已經完全不糾結所謂的“單手持機”的情境設計,因為以上兩平臺均無法很好地支持。
工具欄:
Android的工具欄一般居于屏幕下方,一般是3個按鈕。考慮到可點擊域的有效性,一般最多也不建議超過5個。
而iPhone的工具欄,是與標簽欄在同一位置的,即標簽欄與工具欄不共存,在屏幕下方,要么是工具欄,要么就是標簽欄。
到目前,我也只能猜測:
Android的設計師認為,標簽應該先被看到,并且不能讓menu鍵的菜單項擋到。
iPhone的設計師認為,標簽是用于切換當前應用程序不同視圖的,應該更容易被按到,所以選擇在屏幕下方。
也因此,我已經完全不糾結所謂的“單手持機”的情境設計,因為以上兩平臺均無法很好地支持。
工具欄:
Android的工具欄一般居于屏幕下方,一般是3個按鈕。考慮到可點擊域的有效性,一般最多也不建議超過5個。
而iPhone的工具欄,是與標簽欄在同一位置的,即標簽欄與工具欄不共存,在屏幕下方,要么是工具欄,要么就是標簽欄。
好了,對比結束。
老實說,我現在并沒有在設計新的手機平臺,我們公司也不會去折騰新的“某某phone”。因此鑒于我目前站立的只是這個高度,我沒有理由去為我的應用程序界面對上述四點進行“創新”。
老實說,我現在并沒有在設計新的手機平臺,我們公司也不會去折騰新的“某某phone”。因此鑒于我目前站立的只是這個高度,我沒有理由去為我的應用程序界面對上述四點進行“創新”。
這個對比對于我來說,顯得有些無聊。
不過,我總是能發現一些“A mix B” 的應用程序界面設計,讓我覺得更加無聊。
不過,我總是能發現一些“A mix B” 的應用程序界面設計,讓我覺得更加無聊。
也許你和我一樣,在設計時總能聽到“XX也是這樣的”。
言外之意是抄過來吧。
于是,糟糕的事情越來越多。
于是,糟糕的事情越來越多。
真是汗顏。
無論是哪一個平臺的應用程序設計,我個人始終堅持的觀點是:遵循OS的設計規范,熟知平臺特性,最好與平臺自帶的應用程序保持一致的使用體驗。不需要驚喜。
你的創新,應當用在正確的地方。